老子主张用“渊默”之法,解释“道”之本质
被奉为道家祖师爷的老子,虽然没有为道家学派留下具体的派系传承人,但他所著的《老子》,也就是《道德经》一书,却在道家学派中起着思想纲领的作用。老子所著书的思想内核大概是:万事万物必须顺“道”而为,而“道”的内涵却并没有被直接指出来。
对于“道”的阐述,老子一直在使用一种“渊默”的方式,所谓“渊默”,即深沉、不说话。如果仔细读过《道德经》,不难发现,老子对很多问题背后“道”的内涵,几乎未曾系统地解释过,往往都是以一种让人自行领悟的态度来收尾。
老子曾效力于周室,眼见周室衰败后著书出关再无踪迹
中国古代历史或野史,对于老子的记载并不多,尤其是在老子著书出关之后,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。用“神秘”这样的词来形容老子,也不算过分。
关于老子出生时的长相,古人用“体弱头大,眉宽耳阔”来形容,因为老子的双耳异于常人的大,所以老子被起名为“李聃”,“聃”,就是耳长且大的意思。后人多称呼老子为“李耳”,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。
一种说法是,老子的大名本是“李聃”,但“聃”这个字有些生僻,很多不认字的百姓在听说老子因耳大得名后,干脆就将老子的名字认做“李耳”,方便大家理解和记忆。
另一种说法是,老子出生于虎年,当时民间用“小狸儿”的说法来代指“小老虎”,而老子的邻居们就是称呼老子为“小狸儿”。这种称呼被外人听到后,误认为是“小李耳”,故此开始称呼老子为“李耳”。
从老子出生起,家人就从他不同于常人的长相中隐约看到了这个孩子广阔的未来,所以在培养老子时,家里请来了一位很好的老师。这个老师常常和老子探讨一些哲学上的问题,当时年纪还小的老子不仅能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,还会提出自己的思考。
老子跟着老师学习了三年后,老师自认已没有什么能教给老子的了,所以向老子的长辈辞行,并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学生的喜爱。在这位老师的鼓励下,老子孤身一人前往周王朝的国都继续求学。
到了周都后,老子一边精进自己的学问,一边开始在周室内供职。因为周室重礼,所以老子这样在礼学上颇有研究的思想家很受尊崇,孔子还曾向老子问礼。
无奈周室虽待老子不薄,自身却已到了穷途末路之时,看出了周室衰颓之势的老子决定离开这里,云游天下。就这样,他骑着自己的青牛踏上了前往函谷关的路途,想要通过函谷关先进入秦国游学。
函谷关的守关对老子十分尊敬,他认为老子如果就这样离开了,那将成为国家和历史的一个损失,在他的坚持下,老子用几天的时间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书留了下来。这本书,就是后来的《道德经》。